與瓷器彩燈一樣,玻璃藥瓶彩燈首次展出的時間也是1964年的首屆自貢迎春燈會,那時,衛生系統因地制宜,把廢棄的針藥瓶用環氧樹脂粘接成工藝燈、塔燈等小型燈品,再內置電燈泡。亮燈時,璀璨晶瑩,煞是好看。當時的玻璃藥瓶燈體量雖小,但卻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燈品——藥瓶彩燈。
1978年第4屆自貢迎春燈會,自貢市第三人民醫院在制作被稱為“瓶花燈”的藥瓶燈時,將調制的紅、黃、藍、綠等顏色的液體灌注在拇指大小的青霉素藥瓶中,密封后粘接成各種花形,在內光源的映射下,呈現五彩繽紛、玲瓏剔透之美,受到觀眾的喜愛和稱贊。在藥瓶中灌注彩色液體的做法,將藥瓶燈的發展大大往前推進了一步,成為自貢制燈工藝的一次重要創新。
進入20世紀80年代,藥瓶燈選取的材料越來越多、造型越來越復雜、體量也越來越大,之前的做法是將一個個藥瓶粘接起來,這樣的技術已不能適應觀眾的審美需要,于是,鋼架支撐,圓鋼與絲架造型,絲網襯底,用細鐵絲捆扎藥瓶附著其上的技術應運而生。工藝技術的進步極大地豐富了藥瓶燈的表現カ,觀賞性也得以大幅提升,成為自貢燈會標志性特殊材質彩燈之一。在20世紀90年代的自貢燈會中,又將機械傳動技術運用其間,實現了旋轉等簡易動態。
然而,玻璃藥瓶燈在冬季北方展出時又遇到了新的問題,氣溫降到零度時,藥瓶里面的彩色液體開始結冰,導致玻璃瓶炸裂,使燈組面目全非。為了解決這難題,聰明的制燈人員在灌注的彩色液體里加上酒精,于是問題迎刃而解。2004年春節自貢燈會在北京朝陽公園展出時,人民網記者不禁為自貢制燈人的智慧而驚訝,在報道中做了專門介紹。
藥瓶彩燈被中外友人稱贊為“點石成金,化腐朽為神奇”。歷次國外展出,藥瓶彩燈也是必不可少的珍品。
在自貢燈會和自貢燈會的對外展出中,玻璃藥瓶燈先后出現了《荷塘月色》、二龍搶寶》、《爭奇斗艷》、《駿馬騰空》、《孔雀開屏》、《雙鹿鳴春》、《麒麟獻瑞》、《彩虹道》等數不勝數的精品。
荷塘月色
雙鹿鳴春
彩虹道
翠竹迎春
中國印象
九鳳瓶
玻璃藥瓶燈不僅能自成一派,獨立表現,近年來,玻璃藥瓶捆扎技術還與絲架立體造型、分色糊等工藝技術一起,綜合運用到一些大型場景式、組團式燈組中,成為燈組出彩的一種工藝技術手段。
新聞來源:網絡,圖片來源:網絡、彩燈網